.:.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香港故事|沙头角:70载禁区的十大文化体验
本頁主題: 香港故事|沙头角:70载禁区的十大文化体验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3体


級別:聖騎士 ( 11 )
發帖:674
威望:357 點
金錢:45415 USD
貢獻:12225 點
註冊:2024-03-25

香港故事|沙头角:70载禁区的十大文化体验

 

沙头角位于新界北区,与内地深圳盐田接壤。相传沙头角的名字由来,极富诗情画意,有指清代有一位官员到沙头角巡视时,看到太阳从沙咀升起,而月亮就悬挂在海角,从而题诗:“日出沙头,月悬海角”,“沙头角”因此得名。
在香港历史发展中,沙头角可说扮演着一个分量不轻的角色。1898年,中国和英国签署《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新界租借予英国。1899年,两国签订《香港英新租界合同》,重新划定新的界线,以深圳河北岸为限。从此,沙头角划分为“新界沙头角”(英方范围)及“华界沙头角”(中方范围)。
不过,当时双方只在交通要道设立哨站,进行观察和海关缉私活动,深港边界依然可以让两地民众自由往来出入。
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1951年正式实施边境管理,就结束了两地自由往来,而沙头角亦在此年开始被列为边境禁区,区外人士必须向政府申请“禁区纸”才可进入,且不容易获批。
因此,沙头角一直给人一种神秘的感觉,坊间过去鲜有团体推广沙头角历史文化。直至2022年起逐步解禁,才让人有机会一探究竟。今年1月1日,香港沙头角除中英街以外地区全面开放,每天最多可允许1000名游客进入。这个封闭了70多年的禁区,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也令小区重现活力,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1、盐寮吓村天后庙
时间回溯至大约1898年,来自潮阳、揭阳、汕尾的鹤佬渔民渐渐定居在沙头角一带,聚居盐寮吓村,他们多数信奉天后。相传盐寮吓村天后庙建于清初,其后经过多次维修。后来村民搬到沙头角邨,天后庙遂于1990年重建,变成今天的面貌。居民随后订下每十年一次酬神庆典,典礼包括舞龙舞狮、天后出巡、盆菜宴以及富有沙头角特色的陆上龙舟等,不少已移居外地的村民亦会回来一同庆祝。
 

2、担水坑天后宫
相传于清初时期,来自“三乡‘的客家人(即包括山咀、沙栏吓、担水坑、榕树凹、新村和塘肚山六条村的居民)在沙栏吓村(今中英街内)筹建了一座天后庙。其后该庙受到破坏,有心人将庙内之天后神像救出,带至沙头角菜园角村。于90年代 ,三乡居民于现址兴建新天后宫,并于庙内供奉原址的天后神像至今。
 

3、沙头角山咀协天宫
协天宫的原身为山咀村一座关帝庙,于1894至1895年清代光绪年间重建,更名为“协天宫”。清朝时期,村落联盟在现今深圳沙头角镇横头街一带建设墟市“东和墟”方便交易。他们集资重建的协天宫见证了19世纪末沙头角地区的经济发展,亦是现存少数与东和墟相关的庙宇。协天宫在20世纪初被用作私塾校舍,为山咀村的儿童提供教育,1959年起被用作当时新成立的山咀公立学校办事处及课室,目前庙宇已不再用作教学。2021年该处被列为法定古迹,庙宇内的书室及八角窗墙身甚有特色,是香港少有的庙宇与学校结合的建筑。
 

4、顺兴街“福祥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与“祥”发音相近,加上大象以鼻子吸水,因此一向被视为吉祥如意、聚财进宝的象征。在顺兴街正对着中英街警岗的公屋广场入口处,有着一座设计抢眼的凉亭,朱红色柱子配靛色瓦顶,四周有金黄碎砖点缀;顶部有一对造型栩栩如生的龙,守护着代表沙头角的灵珠。凉亭前的一对“福祥象”造工精细,相传是风水师为沙头角居民吸取海湾财气及好运而设置。
沙头角海湾本来就如一个天然的聚宝盆,将水紧紧环抱在群山之中。游人来到这里都会摸摸福祥象,相传摸象鼻向上的一只可吸收财气及好运,摸象鼻向下的一只则把财气及好运收好,所以不要调转次序!
 

5、沙头角新楼街
20世纪初,糅合了中西建筑风格的骑楼在广东地区开始盛行,而新楼街的骑楼建筑亦于同年代建成,是香港现存少数保存完整的广州式骑楼群建筑。这些骑楼位于填海地带上,地下为商店,2楼多为出租住宅,而阁楼则是业主自住。1950年代,由于新楼街临近码头方便贸易,因此逐渐发展成新墟市,粮油店、钟表行、金行等店铺进驻,商贸非常繁荣。随着商贸发展,多座小区设施亦陆续启用,例如警岗、医局、邮局和学校等。
今天的新楼街外观上仍然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充满旧日情怀,当中更有售卖沙头角特色纪念品的店铺。2011年,新楼街22幢骑楼被列入二级历史建筑。
 

6、陆上龙舟
陆上龙舟源自昔日鹤佬人居于水上的年代,在传统婚礼中,男家的女亲属会撑船迎接新娘,后来因为鹤佬人搬到岸上居住,这个仪式便改为陆上龙舟。现时陆上龙舟虽已日渐式微,但仍会在十年酬神大典及原居民的婚嫁仪式中出现。妇女会在典礼中戴上装饰鲜艳的斗笠,穿上浅蓝或深蓝色的上衣,领头人会敲响铜锣,后面的人则整齐列队,一边跟随节拍唱小调,一边手提船桨以划艇的姿势前进巡游,场面十分喜庆热闹。
 

7、硕果仅存特色旧路牌
旧式T型路牌是20世纪初期的产物,在1960年代后已不再采用,现时全港剩下不足80个,多半镶嵌在旧式唐楼外墙,分布在8个地区、60多条街道上。沙头角保留了其中三个,分别是新楼街、车坪街和盐寮吓。
旧路牌除了造型上有别于新路牌,连文字阅读方向也是从右至左,与现今普遍的阅读模式正好相反。车坪街的旧路牌英文名字是Car Park Street,与新路牌译音的Che Ping Street截然不同,如此细微的分别却道尽沙头角多年来的历史变迁。来到这里,不妨找找这些富有故事性的旧路牌,在某些位置更可看见新旧路牌同时出现呢!
 

8、沙头角“米通”非一般鹤佬名物
沙头角“米通”是鹤佬人特殊的贺年食品,每逢过年前夕,沙头角的鹤佬妇女便会繁忙起来,架起柴火灶头制作鹤佬人新年必备的传统米通。先将糖水煮至焦黄黏稠,再加入预先炒好的米粉、花生和芝麻,快手将所有材料搅拌均匀,然后放在木板上用玻璃樽压至平整,成形后再切成一块块米通,每一道工序都是人手制作,十分费体力。刚出炉的米通香脆可口,好吃得让人停不下来,也盛载了鹤佬人代代相传的美食传统。
 

9、茶粿
以前客家人会在清明节前后上山采摘鸡屎藤,先将其嫩叶捣碎磨粉,配合适当比例的糯米粉和粘米粉,加入炒香的花生碎和糖水后搓成丸状,再放在铺上叶子的蒸笼里蒸熟,一颗风味独特的茶粿随即诞生。茶粿既可用作拜神,亦为客家人的传统小吃,现时沙头角居民仍会在过时过节制作应节茶粿,将这种客家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10、幸福小鱼
沙头角以前是渔村,来到这里当然要亲身感受一下昔日渔民对大海的敬畏之情。在码头入口处设置的自动贩卖机挑选一条“幸福小鱼”,在小鱼上写下祈求的内容,然后绑在码头的栏杆处,让小鱼将你的愿望传递给浩瀚的大海吧!
 




赞(22)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8-19 12:32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1(s) x3, 11-23 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