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五一劳动节,有很多人的认知仍然停留在,“劳动最光荣”。
实际上,劳动节本身却是因反对“劳动”,反对“996”,增加劳动者权利和自由而设——当然,反对的是不合理的劳动制度。
1886年5月1日,美国2万多家企业的35万名工人停工上街,
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8小时工作制。
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工人运动、劳工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1889年,5月1日被确定为国际劳动节。
因此可以说,享受生活,才符合劳动节的本意;
拒绝加班,才是对劳动节最大的尊重。
如今,西方“万恶”的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实现了8小时工作制,
有些个别地区甚至已经实行起了6小时工作制,乃至4小时工作制。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
不“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西方资本家们怎么赚取利润呢?
事实上,关于“劳动”,以及和劳动直接相关的“财富”等看似浅显的概念,
在人们的认知中,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错误。比如下面这五个。
错误认识一:劳动创造了人类文明 “劳动创造人”的理论,至今快七十年了,大家都认为理所当然。
其实这是错的。
所有的动物都要劳动——它们为了存活必须觅食,这就是劳动。
有些动物为了获取食物甚至要流血、拼命。
但从古到今,没见过哪只猴子或老虎变成人。
是什么让人成为人的?
不是劳动,是理性。人的劳动是需要思索和强制的理性行为,
劳动之前先要想活该怎么干,怎么才能少出力、多出活,
各种步骤都要预先考虑好。
劳动不仅需要理性,还需要经验,
有些劳动看着比较简单,但那也是人类长时间积累出来的。
用什么积累出来的?理性。
尤瓦尔•赫拉利说,人类懂得分工合作,懂得建立规则。
为了实现更高效的交换,人类创造了货币符号。
为了维持长治久安的公正规则,人类创造了政府。
现代资本主义分工下,“弱女子”也可以造炮弹这种强大的虚构能力(理性),是其他动物都不具备的。
动物的劳动都是直截了当而简单的动作,不会考虑方法步骤,
只是完全的本性行为。
正因为不存在理性,一只猴子哪怕辛苦劳动亿万年,也不可能变成人!
错误认识二:爱劳动是人类的天性好吃懒做、好逸恶劳,这两个词大概是批评一个人贪图安逸享乐,逃避劳动时最常用的词了。
这里预设了一个前提:“爱劳动是人类的天性”。
但事实是,人类的绝大多数劳动,都是被生活所迫。
如果吃穿不愁,什么都是现成的,极少有人愿意出力受累地劳动。
孟子说过“食色性也”,
承认人类天生追求安逸的愿望,才是尊重人性的善举,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前提。
“逸”和食色一样,是人的基本需要,
夏避暑,冬避寒,
活得舒适些不是罪过,
否则,怎么会有劳逸结合这个词呢?
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黄宗羲就说过,“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是说好逸恶劳是人之常情,既是人之常情,当然就是本性了。
爱劳动不是本性,懒惰才是人的本性。
所以说:人之初,性本懒。
而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是为了让人类从繁重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享受生活。机械的运用,可以让人很轻松地完成以前需要大量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人类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不是得益于劳动强度越来越大,
恰恰相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
今天人们追求的所谓“财富自由”,其实质就是不用劳动、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
有句话说得好,“文明是懒人发明的。”
正是因为好“逸”的天性,人类才发明了替代四肢的动力机械,
发明出替代大脑的智能机器人,
“好逸恶劳”并不可耻,反而是推动人类发展、享受更美好生活的强大动力。
错误认识三:企业家靠奸诈和剥削不劳而获“老板或者商人,很少参加劳动,但却赚钱最多,因为他们奸诈,剥削劳动者。”
这一错误观念从两千年前的重农抑商时代延续至今。
表面看来,企业家很少参与体力劳动,
没有像农民一样辛勤耕作,也很少与工人一起炼钢、造纸或者打磨家具,
甚至很多“脑力劳动”企业家也没有参与,
比如,图纸设计、原材料的引进、商品的营销计划,等等。
然而,企业家真的是多余的吗?
当然不是。
事实上,没有企业家,就不会有企业的建立,“
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连劳动的机会都没有。
企业家的职责是,发现市场需求,并配置各种资源将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生产出来。
或者说,企业家的职责,不是劳动,
而是,“发现需求、并有效配置资源”。
企业倒闭,不少人认为只是老板的事。
然而,这是关乎所有人的大事。
因为企业是经济组织的基本细胞,企业出问题了,意味着经济出问题了;
经济出了问题,下一步必然是大规模的失业、财政困难、社会动荡等一系列严峻的问题。
大量企业倒闭的结果,就是大量工人失业、挨饿,甚至无家可归然而,每当灾难过去我们常常会忘记这些教训,继续仇视企业家。
而一个国家的进步,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企业家们所创造的财富。
正是因为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和智慧,是多数人所不具备的,
而企业家的获得高收入,就是市场支付给他们的报酬。
世界上唯一可以“不劳而获”的只有贫穷,
唯一可以无中生有的只有梦想。因为劳动不一定是“挥汗如雨”,也不一定就是“伏案疾书”,
劳动创造是人类特有的文明行为,
因此,我们关注的重点,应该是创造,而非单纯的劳动。
正如张维迎教授所说:企业家是冒险事业的经营者,
是技术创新、财富创造的先驱,
市场上所有的人都要搭他们的便车。
错误认识四:“投机取巧”地赚钱不道德市场中,很多人不亲自参与生产,仅仅依靠资本运作就能赚取高额利润。
这种看起来空手套利的“投机取巧”,被很多人看作不道德的“无本生意”。
其实,这是对金融的误解。
有钱但不会投资,只能叫守财,
有能力,无资本却只能无奈。
正如一条鱼,在普通人的手里,仅仅只是一条鱼,
而在企业家的手里,可能变成观赏的作用,可能被拿来交换其他物品。
正是因为企业家具有有效配置资源的能力。
资本天生逐利,
在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中,钱会流向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手中,
他们会用这些钱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而如果没有一个活跃的、有创造性的金融市场,整个经济将走向僵化和衰败。
可见,智力才是最高的成本。
经济学家滕泰将它称作“软价值”。
软价值是一个新的概念,但并不是新的领域,
事实上,不仅卓越的投资眼光,
一个代码、一种虚拟货币、一部好莱坞大片,一场思想盛宴,都是软价值。
1920年代福特汽车厂在生产T型车,
由于采用了装配流水线,1925年达到每10秒钟生产一辆车 传统时代,我们的财富观更多是一种“物质财富观”,
与之对应的是硬价值——
即我们只看重那些由劳动创造出来的,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
而忽略了软价值,那些靠智慧,而非简单劳动创造的财富。
错误认识五:贫穷是因为不够勤劳勤劳致富,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为公理了,但却经不起推敲。
绝大多数苦守这个理念的普通老百姓,鸡鸣即起,日落方归,
却极少有挣出体面家业的。
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已经拥有财务自由的一些人,
其劳动量同他人相比,也并未有所增加。
农民勤劳,民工勤劳,清洁工人勤劳,你见这些人中有富裕的吗?
为什么勤劳而不致富呢?
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劳动创造出来的也很有可能是垃圾,
比如一个不懂做饭的人,会把很多好食材弄得无法下咽。
按照劳动创造财富的理论,既然人人都可以劳动,每个人的财富就应该是均等的,历史上农民起义“均贫富”就是这么提出来的。但现实中我们知道,均贫富并不创造新的财富,只是分配别人已有的财富而已。
创造财富靠的是人的智慧,而人和人的智慧是有差异的,因此,财富有多有少是正常的。
比如,某人发现了一座铁矿,然后招募大量工人进行采掘,
他无需亲自劳动就可以发家致富,
因为在他发现这座铁矿之前,它们被认为是一堆普通的石头而已。
他是用什么发现的呢?
是他的知识或者经验,我们统称为智慧。
几千年来“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根深蒂固,这恰中皇帝的下怀。“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是儒家思想对皇权统治的一大贡献,
因为只有没命的劳作,才会免去思考的时间,
而一个人失去了思考能力,唯一的念想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温饱梦想。
这样的人,也就基本不可能致富了。
过于繁重的劳动,只会让劳动者本身失去创造更大财富的可能再延伸一步,这也是皇权时代,为何重农抑商,为何将读书人锁在书斋里的缘故——
就是让人没有时间思考,没有闲心创造,
从而达到“弱民、贫民”的目的。
观念上的“贫穷”,比贫穷本身更可怕今天,虽然我们已经进入市场经济时代,
但是,以上这些流行于上一个世代、甚至更为久远的错误的“劳动观”和“财富观”仍然大行其道。
这些观念仇视“资本主义”,将几乎所有的贫富问题都归结到“资本主义”头上,
却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经济成就视而不见,这是非常可悲的。
决定一个人的行动,不是利益;
决定社会行动的,也不是权力,
而是我们拥有怎样的观念。
观念上的“贫穷”和谬误,比贫穷本身更可怕。
如果不能警醒这些基础观念的谬误,倒退回一个更糟糕的经济体制之中,
集体返贫,将不再是杞人忧天——
20世纪的种种灾难至少已经表明,
强权、资本很难主动汲取历史教训。
事实上,当下社会中的许多话题,包括“劳动”的话题,本质上都是“财富观”的问题。
个人如何获取财富?
如何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如何通往财富自由?
国家如何对待社会分配?
怎样看待通往共同富裕的道路?
如何对待企业家?
这些难题的背后,都涉及到财富观的选择。
只有观念才能战胜观念。
不论是创造财富和捍卫财富,都需要理解财富的本质,
通过对于自由市场的洞见,树立正确的财富观。
镇楼图:数百万人大罢工,反对延迟退休!
赞(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