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 [折尽梅花]《武林外传》被毁,我忍不了![25P]
本頁主題: [折尽梅花]《武林外传》被毁,我忍不了![25P]字體大小 寬屏顯示 只看樓主 最新點評 熱門評論 時間順序
折尽梅花


級別:風雲使者 ( 13 )
發帖:8144
威望:1903 點
金錢:3888 USD
貢獻:246449 點
註冊:2021-05-14

[折尽梅花]《武林外传》被毁,我忍不了![25P]



往常一部影视作品,如果打上东北喜剧的标签,
观众对于搞笑、好看的期待值可能会瞬间拉满。

属实没想到,
喜剧届的“金字招牌”也会有翻车的一天。

前不久,
一部名为《医是医,二是二》的东北古装喜剧开播。

这部剧的宣发有多令人期待?

一边打着东北喜剧的“王牌”旗号,
一边带着《武林外传》同类型情景喜剧的“吸睛”噱头。

剧方的宣传也都是“下饭剧”
“东北喜剧人整活现场”
“东北式唠嗑有多好笑”
之类吊足观众胃口的说辞。

参演列表里也不乏观众熟知的喜剧演员:
贾冰、孙涛、潘长江等……

如此爆款操作的加持下,
收视一片惨淡,口碑跌至谷底。
观众更是用剧中人物的台词给出了不留情面的评价:





堪称国产喜剧半壁江山的东北喜剧,
怎么栽在了这里?

01
不必碰瓷

《医是医,二是二》的故事发生在逍遥镇。

历经江湖纷争,让百年门派“关东门”差点绝迹武林。

一心想要重振门派的大弟子李逍陆,
带着两个师弟及贪财好色的师父,一路逃至此处。
因意外化解一场江湖危机
结识了酒馆老板徐二娘,
两方一合计,把酒馆改成了武馆。

 

结果开馆当天前来挑战的人实在太多,
客人们受伤惨重,
这里又阴差阳错变成了一家医馆,
故事就此展开。

 

剧情描述到这里,
或许已经有读者发现了蹊跷。

徐二娘的设定是“风韵犹存的寡妇”,
开着一家小酒馆,精明爱钱,刀子嘴豆腐心,
是不是像极了《武林外传》中佟湘玉的设定?



武林纷争,门派矛盾
剧中主角故事发生的地点逍遥镇,
以及涉及到六扇门的情节,
是不是也让观众想起了《武林外传》中的七侠镇和六扇门?

 

剧中的两位师弟,一位是文人书生,
另一位则整天什么也不管、就只知道吃的。

如此设定,
很难不让观众对标《武林外传》中的秀才和大嘴。

 

情景喜剧的题材,武侠元素的基础,
风情万种的老板娘,经营不善的客栈,
种种设定都像极了在致敬《武林外传》。

这部剧比《武林外传》晚了16年,
资金更充足了,道具更华丽了,场景更丰富了,
但观众却不买账了。

究其原因,
是剧情和人设太过浅浮。

本剧的“流量担当”贾冰,
在剧中扮演的正是关东门大弟子,名叫李逍陆,
剧中其他人都称他为“李少侠”。

作为一名少侠,
他并没有这一称呼所代表的绝世武功,
但桃花运的设定是一个没少。

剧中仅有的几个年轻女角色,
都与他有感情纠葛。

先是老板娘女儿牛央鸽因一场邂逅对李逍陆一见钟情;
再是仙山派女侠贾小娴为拿到经书,不管不顾地要嫁给他;
甚至牛央鸽的闺蜜,也要为他上演横刀夺爱的戏码。



说好的一心重振门派,完全抛却脑后。

网友调侃:
干脆改为大男主爽片《十九亿少女的梦李逍陆》。”

二弟子任天成,
背景设定为当朝巨贾任建林的长子,
因不满被安排的人生而逃出家门,
一直隐藏自己的身份,
是在很早的剧情中就埋下的伏笔。

直到在某一集中暴露了身份,任家的家丁前来领人。

怎么看这里都应该是一个故事冲突的爆发点,
有很多剧情可以延伸。

结果,
任天成只是三言两语诉说了积压心底的感受和梦想,
管家就被轻易说服,
用不到半集的剧情草草结束。

“既然这么简单,
为什么从家里出来的时候不说清楚呢?”

凡此种种,
剧情均无法给出合理的逻辑交代。

最令观众吐槽的,
是这部剧十分钟爱一些观众看不懂的CP搭配。

风情万种的酒馆老板徐二娘,
喜欢上了秃顶贪财的关东门掌门李世真;

 

年轻貌美的少女牛央鸽,
痴迷上了邋遢粗糙的李逍陆。

 

说起来,
影视剧中相貌不匹配的CP倒也不在少数,
颜值也不能作为爱情的考量的唯一标准,
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观众吐槽的点在于,
与此同时,剧情太过单薄,
并没有将两位塑造出让令人欣赏的男性魅力。

即便一集不落的看完,
也搞不清楚他们是如何相爱的,
又是因为什么被彼此吸引,
反而像为了组CP而强行搭配。

网友看完气得想给这部剧的女演员报“工伤”。

 

没有完整故事做支撑,
单薄的人物设定撑不起角色的共鸣,
每个演员都在刻意打造笑点包袱。

 

情景喜剧的噱头仿佛只是在掩盖小品集锦的本质。


 

整部剧看下来,
人物单薄,动机牵强,情节碎裂。
除了演员是东北人,剧中使用东北方言之外,
看不出任何能打着“东北喜剧”旗号宣发的理由。

反倒让观众看了感到疑惑,
东北喜剧已经变成这种水平了吗?

02
东北喜剧的内核是什么?

作为喜剧届的“金字招牌”,
东北喜剧的发展已有三十余年,
几乎伴随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

1990年,33岁的赵本山首登春晚,
和黄晓娟搭档表演了小品《相亲》。

 

自此,赵本山先后21次登上春晚舞台
开启了“专属赵本山的小品时代”,
喜剧就此登上国产喜剧的舞台。

赵本山的小品为什么能走红,
乃至风靡全国20年之久?

最关键的一点,
是找准了当时观众心里对于城市和乡村生活之间的落差。

赵本山小品走红的年代,
正是中国城镇化迅速扩张的年代。

1990年末,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是26.41%,
到了2010年,城镇化率就达到了47%。

这也意味着,
20年间,约有三亿人从农村走到了城市,
在新的居所落地生根。

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别,
让许多进入城市生活的农村人感到了局促、陌生和不适应,
这其中的落差感正是赵本山小品的精髓所在。

小品《昨天今天明天》中,白云叫黑土吃饭:
“哈喽啊,饭已OK了,下来密西吧”。

这种中西夹杂、追赶时髦的说法,
直接引得全场爆笑。

究其原因,
是这一情节完美再现了城市新文化对农村的影响

 

再比如,小品《说事儿》里,
宋丹丹的貂绒大衣是“40一天租的”,
两人来录节目坐的“专机”,
其实是“拉砖拖拉机”。

此时的白云,已经试图跻身上流社会,
开始享受当明星的感觉。
却在黑土一次次的揭穿之下,
渐渐凸显人性的虚荣与荒诞。

 

赵本山小品的这种叙事模式,
也被直接套用在他后来的影视剧作品里。

从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到《乡村爱情》
一直在重复着“农村人遭遇窘境”的母题。

《马大帅》系列中的范德彪,一腔热血进城打工,
先后从事了厨师、保安、灌气、算命、医托、服务员等多种行业。
他打心底里希望自己能够真正融入城市,
并乐于被人贴上“社会人”的标签。

可事实上,范德彪只是活在自己虚幻的梦里。

没有文化、没有功夫、没有关系的他,
每日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在别人眼中,更像一个自欺欺人的“小丑”。

 


城市与乡村的错位、梦想与现实的落差,
折磨着这个名叫范德彪的普通青年。
既好笑,又辛酸;既陌生,又亲切。

许多人从这一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

 


用玩笑的方式揭开现实的伤疤,
用自我的嘲弄面对生活的落魄。

陈佩斯而言:“喜剧的内核,就是将生活的悲剧演给你看。”

现实,才是东北喜剧最大的底色。


03
东北喜剧走下神坛了吗?

从地理位置、生活习惯和文化风俗来看,
东北喜剧能成为现象级喜剧文化,
有着某种必然性。

因为气温寒冷,每年过了秋天,
东北地区就要迎来长达5个月的农闲时间。
当人们呆在家里,想找点趣事打发时间的时候,
二人转这种对场地空间要求不高的文艺活动,
便开始流行起来。

一男一女,
手拿扇子手绢,边走边唱边舞,
唱腔高亢粗犷,唱词诙谐风趣。

 

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坐在炕上观看表演,
唠唠嗑、逗闷子自然也就成了日常。

就像李健调侃的那样:
“东北人幽默是因为天太冷了没事做,
只能动嘴自娱自乐。”

无论是大自然的丰富馈赠,
还是村落间东邻西舍的热情交往,
都造就了东北人的乐观、坚强和自信。

这些特质出现在视频中,
对观众而言有着巨大感染力。

从营口的“张同学”、朝阳的“冬泳怪鸽”,
用几十秒的短视频就在平台获得千万粉丝的成绩可见一斑。


在短视频平台坐拥百万播放量的张同学

除此以外,
作为东北喜剧文化的基础,
东北方言具有“魔性、易学”的特征。

赵本山小品中“要啥自行车啊?”
“你太有才了!”
“忽悠,接着忽悠”等金句,
十几年过去还在被大众乐此不疲地使用。

东北话独具一格的语气和叙事习惯,
是东北喜剧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社会环境和方言特质两大“法宝”,
让东北喜剧“走上神坛”。

从年年春晚爆火的东北小品,
到国民度超高的《乡村爱情》系列电视剧。



往常说东北喜剧人扛起了国产喜剧的半壁江山,
这话一点不为过。

但如今看来,
让东北喜剧成功的这两点,
某种意义上也容易桎梏着它的未来。

高速发展的社会环境下,
东北喜剧惯常使用的“贱嗖嗖”人设,
和以东北农村文化为故事背景的叙事,
已经不太适用于在城里长大的年轻一代了。

加之短视频爆火,
西南地区方言开始登上喜剧艺术的舞台,
让东北喜剧无法再利用语言上的天然优势。

就在大家以为赵本山隐退后,
东北喜剧会就此销声匿迹时。

新东北喜剧人也在以更加多元的方式和风格,
办法再次赢得市场的关注。

大鹏的网络剧《屌丝男士》,
用短平快的反转笑料,
搞笑化了快节奏生活下的压力。


 

沈腾的《夏洛特烦恼》,
用密集的包袱,
狠狠地讽刺了“一夜成名”的功利心态。

 

李雪琴的脱口秀成名之战,
更是用东北人独有的直白方式诉说了当代年轻人的焦虑:
逼婚、工作、买房和回家……

 

时代在变迁,
属于东北人幽默的主题也在变化。

如果说赵本山一代还在为学习城市文化而发愁,
那么到了李雪琴一代的新东北人,
则是为了扎根城市而努力。

擅长用段子解构生活的东北喜剧,
其实从来不缺与观众有共鸣点的创作。

抱着这样的期望再看《医是医,二是二》,
难免失望至极。

是在敷衍观众,
实则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东北喜剧,
是因为植根生活,才会被人喜欢;
是因为敢于自嘲,才会让人欢笑。

即便这一代年轻人,
再难拥有一个“小品王”的共同记忆。

但观众对于从东北喜剧中获得快乐的期待,
其实从未停止过。









赞(7)
DMCA / ABUSE REPORT | TOP Posted: 04-22 11:13 發表評論
.:. 草榴社區 » 技術討論區

電腦版 手機版 客戶端 DMCA
用時 0.02(s) x3, 11-30 15:50